问与答:Kai Berszuck揭秘生产部门运营之道

初入公司时有哪些深刻印象?
当时一切都发生得特别快——我还没完全熟悉情况就正式入职了。那是1998年,如今想来已是很久以前。比萨姆韦格厂区当时只有八九名员工,规模非常小。我直接加入服务团队投入工作,第二天就跟着同事外出拜访客户。Markus Thiel手把手带我熟悉所有流程,我很快掌握了核心要点,不久便能独立完成现场服务了。
您认为公司过去30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
发展速度令人惊叹!从最初的8人团队,到如今全球25个分支机构、300名员工的规模,这样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。
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是什么?从中获得哪些经验?
2010年并购美国公司并将其整合为子公司的项目最具挑战。当时我在旧金山驻扎了九个月。原产品仅符合美国市场标准,我们与Markus Thiel带领的团队以及设计部的Guido Marks通力合作,对技术体系进行全面升级,最终使其达到全球销售标准。这个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:跨国协作需要文化包容性,而技术标准化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基石。
哪些成就让您感到特别自豪?
首先当然是美国项目——我们将一个原本小而简陋的本地化方案,成功升级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全球销售系统。但同样让我自豪的是客户服务中的许多时刻:那些充满挑战的紧急情况,我能直接为客户解决问题并最终攻克难关。
如何描述企业文化?
亲如一家——至少我们始终在努力保持这种氛围。虽然公司规模扩大会带来变化,但管理层竭尽全力维系这种文化。我最欣赏的是:即使存在分歧,大家也会开诚布公地讨论,然后携手向前。特别是在我所在的电气生产团队,同事情谊非常深厚,越是任务紧迫时,越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。
公司里有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导师吗?
当然有。Christian Buske的远见卓识对我影响深远——我们相识37年,当年还一起铺设过电缆。还有Holger Timpe大师,他始终以工匠精神冲锋在前,我从他身上获益良多。
这些年您的职责发生了哪些变化?
最初从事售后服务工作,经常出差。后来逐渐转向处理特殊案例,比如PlasmaPlus®技术支援。现在我在一个"特种部门"工作,专门解决各类疑难杂症——这份工作至今让我充满热情。
此外,当研发部门需要时,我也会协助测试系统搭建。值得一提的是,约20年前我参与创建了工会,这对我和公司都是重要的一步。
对公司未来有何期待?
我希望在这里工作到退休——期待能庆祝入职35周年。我深信:公司凭借创新实力和多元化布局,必将持续发展。
对新同事的建议?
保持开放!遇到挑战时,多向资深同事请教。更重要的是: